Aux Punch Music
  • HOME
  • About
  • Service
  • Contact
  • Quote Request
  • Audio Blog

[電影聲音研究之一] 聲音使用的基礎理論及技巧

6/14/2016

0 Comments

 
各位好,我是Aux Punch Music的聲音設計師,子翔。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云熟悉規則,才可以打破規則。許多人在拍片或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聲音的重要性,以及他可以在劇情中起到的威力,卻始終不知道如何將這些力量轉換成可以使用的工具,要使用聲音,卻不知從何下手。

聲音後期身為產業末端下游的製作程序中最難以理解的謎團,卻也不是完全屬於一種“靠經驗”的操作。聲音當然不是補回音效,加上配樂,調整大小聲這麼直白;聲音自從電影有聲化以來,已經逐漸發展歸納出一套理論,值得在大學電影系講堂上讓未來的導演和製作人們領略一二。

如果你是劇作家,你應該要知道如何在劇本中使用聲音做為製造線索的工具,使用聲音來引起觀眾的注意。
如果你是導演,你應該要知道如何在導戲的時候思考戲中的聲音,加強演員和戲劇的強度。
如果你是剪接,你應該要知道如何利用配樂和聲音製造剪接的節奏,填補剪接的空缺,使用聲音成為轉場的一部分。
如果你是一個電影迷,你應該要知道如何從欣賞聲音來獲得更多的觀影樂趣。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從事聲音後期的人,你更應該掌握這些理論和技巧,好幫助影像敘事。

有關電影聲音的理論和技巧每本教科書的編排分類都不一樣,本系列會盡量網羅各種不同的理論知識和大家分享。
​
本篇的分類是參考這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ScEeYojn5G0 作者Grant Abbitt所做的分類,並以此為基礎來衍伸做更詳細的分析,已經獲得作者的授權。影片中也整理了許多範例,非常值得參考。他的用字不難,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對照本篇的中文解釋,看到更多範例。

節奏 Rhythm

當有人問我,要如何在剪接中留給聲音空間,或是讓聲音能夠配合剪接,我都會跟他們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reference music,跟著一起剪。這個Reference只要感覺和節奏對了即可,因為音樂本身就是有節奏性的東西,在你還無法掌控所謂的剪接節奏時,使用音樂是最簡單快速的練習方法。

但是不只音樂有節奏,音效和聲音也是有節奏的。舉例來說,一場激勵人心的演講,講者的字句是有節奏的。例如以下Prince Ea的演講,就充滿了節奏,配上音樂和畫面,便產生了情緒的高低起伏。
另外一種用法則是把音效當成樂器來演奏,讓整個音效製造出節奏的快慢,帶動剪接以及劇情的發生。例如下面Kingsman的酒吧打鬥戲,從一開始慢節奏的關門動作來營造緊張感,到後來越發快速的擊打動作聲音讓動作連貫,到最後酒保倒下為一個休止符的結尾,就是一個經典的使用音效來製造劇情節奏。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劇情一開始就把聲音思考進去的美好結果,否則沒有設計這麼多小動作,也很難使用聲音來製造氣氛。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營造和控制劇情的氣氛,參考看看這場的手法,讓聲音來幫你一把。

精準呈現 Fidelity / 不精準呈現 Lack of Fidelity 

這裏所謂的精準呈現,或是說聲音的忠實度,指的是片中使用的聲音是否是我們所期望那樣東西會發出的聲音。例如鐵達尼號中,Rose吹救生衣上的哨子求救,我們期望聽到會是泡水哨子的聲音,而不是生日禮炮的聲音。或是當你拿出一把手槍,我們期望的是聽到手槍單個擊發子彈的聲音,而不是和機關槍一樣的連續射擊聲。這就是所謂的精準呈現。

在為影片配上音效時,我們通常都會注重在呈現影片中那樣東西的聲音,也就是讓他們聽起來像真的,儘管那可能不是真的使用那些東西所錄到的聲音,這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foley的製作過程,或是等我們以後的研究文章再深入探討。重點是,影片中使用的聲音要讓觀眾相信那是真的,這會幫助我們相信電影所建構出來的世界是真實的。

那什麼是不精準呈現呢?和精準相反,我們或許為了劇情需要,或是製造特殊效果,而選擇使用不一樣的聲音來表達。例如在查理布朗卡通裡,老師講課聲總是這種奇怪的樂器聲,但是又可以讓觀眾知道劇中人物上課時,老師發出的聲音對他們來說就是這種讓人昏睡的背景音樂。

相應聲音 Parallel Sound/ 對比聲音 Contrapuntal Sound

相應聲音,顧名思義就是和劇情相應的聲音。例如恐怖片,你會聽到尖叫、高頻樂器、恐怖的回音等等。我覺得更好的解釋方法,相應聲音應該是幫助加強劇情的聲音,包括配樂以及音效,都是選擇能夠增強畫面感覺的。這場Deadpool的對打戲大量使用了冷兵器交鋒的聲音,時不時穿插機關槍射擊的聲音,再配上低頻配樂,營造出短兵相接,勢均力敵又無法快速結束戰鬥的感覺。
對比聲音自然是相反,使用和情境完全無關,或是難以產生連結的聲音,來製造一種矛盾或是荒謬的感覺,或是降低一場戲的不適感。例如Watchman的開場,就是使用完全不搭配的背景音樂,來製造出一種荒謬的感覺。

同步聲音 Synchronous Sound/ 錯位聲音 Asynchronous Sound 

同步聲音,其實就是一般所謂動作和聲音有沒有同步。例如人物講話,他們的嘴型和講出來的話是相符的,或是他們翻開一本書,你就會聽到書被翻開的聲音。這就是所謂的同步聲音。

不同步聲音就是指,劇中發生了某個動作,但我們卻聽到別的聲音。這常常被使用在為聲音所設計的轉場上,例如飛機劃過天空所發出的引擎聲,在下一個鏡頭發現其實是廚房中打果汁機的聲音。這樣的用法可以讓觀眾把兩個不同的東西產生聯想,用來降低劇情的強度,或是相反,把原本平凡的東西,變得非常可怕。

當99%的時間我們都在追求同步聲音,忠實呈現聲音來源的聲音,還有使用相應聲音來讓觀眾相信他們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是真實的,那麼剩下1%的時間,我們就是在利用不達到真實感的聲音,去營造所謂聲音上的戲劇效果。以下是希區考克The 39 steps中,一名婦人發現屍體,開口尖叫,但是尖叫聲卻是火車鳴笛的聲音,製造一個非同步的聲音,先是降低婦人驚恐的情緒,但同時又讓我們預期火車上必然有其他事情要發生。

劇情內聲音 Diegetic Sound/ 劇情外聲音 Non-Diegetic sound

其實常用的說法是,畫內音和畫外音,但是為了不要搞混他們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會使用劇情來作為區分。

所謂劇情內的聲音,就是任何發生在故事內的聲音。例如人物的對白,動作的聲音,餐廳播放的音樂等等,都屬於劇情內的聲音。

那劇情外的聲音,就是指這個故事裡沒有發生,但是卻出現的聲音。例如旁白的解說,為了戲劇效果而增加的音效,或是配樂。最常見,也是最好懂的例子,就是預告片所使用的音效和配樂,以及剪接過的對白。其實這些聲音跟畫面邏輯都跟故事都沒有關係,卻可以為預告片製造出一種氛圍。

以下是駭客任務:重裝上陣的預告片。我們可以聽到東西人物飛來飛去,跳躍等動作都會加上一種咻~的音效來製造動作效果,配樂也是完全為了預告的節奏而製作。其實嚴格來說,預告片不能當作範例,不過這些特殊的效果在正片中也都看得到,而預告匯集了最多這種例子。
劇情外聲音和劇情內聲音互相混搭,則可以製造出特殊的效果,讓整部片更加流暢合理。舉例來說,本來人物在聽的音樂,變成配樂,或是相反,配樂變成人物在聽的音樂。像是星際異攻隊的片頭,就是把星爵在聽的音樂變成配樂:
還有一種是,當劇情裡有真實樂器演奏時,他可以跟配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分不清到底是配樂,還是現場有的聲音。有兩個例子,一個是Ben-Hur 的比賽前奏樂,配樂銜接到現場樂器,再變回配樂,讓人以為現場的確演奏了如此壯麗的音樂。
另一個是搖滾教室的結尾,Jack Black唱的歌變成了背景配樂,但是隨著鏡頭移動,又銜接回了多的月後的同一首歌現場練習,是一個非常好的音樂轉場。

音量 Volume 

當我們說聲音的音量時,指的就是他的大小聲。但是聲音的大小聲概念是相對的,當你有一場戲聲音非常大時,片刻的沈默會顯得非常突然;而當你有一場戲音量偏低時,只要加入一個稍微大一點的聲音都會顯得非常大聲。這是動作戲常見的聲音設計方法:在製造懸疑氣氛時,配樂和聲音拉到很小,然後出其不意的一個人出現,配上大聲的配樂或音效,就會製造出緊湊的感覺。你也可以使用音量的大小聲來控制氣氛轉換的節奏。

以下是蝙蝠俠其中一幕,你可以感覺到在大量動作出現時,配樂和聲音都隨之變大,而在尋找蝙蝠俠時,配樂和音效都拉得極低,以至於主角突然出現時,產生了一種更大聲、更強壯的感覺。

以上就是電影聲音使用的基本理論。有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我們使用聲音時,雖然要負責建構出一個可信的世界,卻又不能超越畫面,讓人轉移注意力。“入戲”是聲音使用上最重要的目標,也是最困難的,但是透過這些理論和技巧,我們可以巧妙的把聲音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在戲劇中,製造出我們想要的效果。
0 Comments

五個聲音後期應該有的良好習慣

5/13/2016

0 Comments

 
Picture
原文作者:Mike Thornton
來源:Pro Tools Expert 10.16. 2015

撇除操作軟體,每個人對於如何處理影片的聲音後期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不管你習慣先剪接對白還是處理降噪,這裏有五個PT Expert認為是每個聲音後期都應該要培養的好習慣。

1. 別一下子就埋頭剪接。找出這個影片的細節,背景,以及這個影片最後會被怎麼使用,和他的客群觀眾會是誰。這會幫助你快速確立製作聲音的感覺和節奏。

2. 時間就是金錢(在國外,混音剪接是以錄音室小時來計算),試著研究出一套在短時間內能夠達到好成效的處理方法。這或許不會是最好的做法,但卻是最快速能做到一定水準的方法。當你能快速做到80%時,你只需要花一點點時間調整就能增強整體的品質,而不是花一堆時間處理某一些小事,反而忽略的整體。幫你的客戶省錢是讓他們回頭最好的辦法!

3. 當個有條不紊的整理者,確保你知道你自己的檔案都在哪,並且發展一套容易理解的取名系統。這會幫助你在需要的時候從大海裡撈出一根針。我本人是用字母排序排列我的檔案列,使用mus在所有音樂檔案開頭,fx在所有的音效檔案,wt在所有的現場單收,所以所有的類型都會存在同一個區塊。在做戲劇的時候,我會用一個特殊的標示系統,例如ep1sc2t3就表示這個檔案是第一集、第二場戲的第3個take。所以當導演想要聽聽看同場戲別的選擇時,我可以快速的找到檔案。當然,別忘了把你所有的音樂和音效分門別類,所以當你需要時,可以毫不費力的找到他們。對你的資料庫瞭如指掌,讓你的客戶在提出要求的瞬間你就知道應該去哪裡獲得解答。

4. 保持冷靜。聲音後期通常是整個後製的最後一道手續,而通常檔案來到後期錄音室時,製作時間表或多或少都已經推遲了一段時間,而這個壓力會全放在聲音後期的肩上,靠我們快速的處理好讓製作時間表回歸正軌。因此在時間壓力下,也不要跳過檢查這個步驟。在我趕時間的時候,我會比平常都還要小心的檢查作品,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出錯,我是不會有時間來修改的。最急迫的一次是只剩30秒就要在第四廣播頻道播出的節目,但是我保持冷靜,同時有一套工作流程讓我在時間快要結束前處理所有事情,包括一個直接從Pro Tools上廣播的最終方案,但當然,我用不上。

5. 隨時注意你背後的客戶,確保他們有足夠的飲料,零食等等。蛋糕和餅乾相較你的工資而言是非常便宜的,讓你的客戶滿意,幫他們省錢,他們就會持續回頭並且大力推薦你給別人。


這是PT Expert認為最重要的五個好習慣,你的是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最需要養成的就是整理好檔案的習慣,這應該是任何一個想要進入這個行業人的第一課,培養助理時需要再三強調的觀念。擁有整齊的檔案不僅可以讓你省下一堆時間,還會讓你看起來瞬間非常專業!

再來就是和客戶的溝通,我認為開始做之前都必須要對整部片的走向、類型、感覺有深入的討論,這樣不只能夠更了解這部作品,也會節省修改的次數。

以上是這次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養成好習慣吧!

翻譯:子翔
原文網址:http://www.pro-tools-expert.com/home-page/2012/3/13/5-habits-of-a-post-production-editor-mixer.html



0 Comments

瘋狂麥斯的收音之道 [下]

4/7/2016

0 Comments

 
Picture

拍攝的日子

在瘋狂麥斯電影裡看到的只是廣大遼闊的納米比亞一角。很難想像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邊更加偏遠的拍片場景;而當你六個月來,每天開進開出沙漠上工,你肯定會問自己是否還保有理智。

Ben: “我們全都住在離後勤基地約100公里遠的小城市。收音組們會爬進一台小巴士,在早上6:15抵達現場,準備7:00的拍攝。Oliver負責幫整個團隊的器材設定timecode,那會花上一段時間。

“吃過早餐後,我們會從後勤基地出發到3公里外的拍攝基地,但我們只有一些主要的車輛會過去。

 “如果我知道火焰吉他手iOTA和鼓手團們在場的話,我們會幫他們設定好他們的耳機還有別幾個個參考音用的麥克風在他們身上。我也會放一支麥克風在iOTA身上,讓他必要的時候可以和導演溝通 --- 即使他沒有任何對白,他有時候也會需要和導演討論一些事。我們在裝設好器材後都會全部測試一遍。

 ”我們在拍攝前一天都會拿到一張詳細的通告表,上面會寫出當天哪些車輛會需要拍攝。到時候我們就會替這些車輛別上麥克風。同時,我們每天都會需要設定好史普克號(那些裝滿無線發射器的箱子們)放進每一台武裝運輸車(總共有四台設定成不同損毀程度的武裝運輸車要使用)。

 “我們會把器材交給道具組的成員,讓收音組其中一個人和他們一起把東西裝在拖車上。我們會預先在麥斯的皮夾克裡藏好麥克風。芙莉歐莎指揮官也是一樣,但是我們會等她到現場後再幫他別。”



清理器材

在拍攝的過程中,環境非常的險惡,一再的測試著器材的容忍度,但是在做了一堆違反保固條款的事後,Ben意外的發現他的器材相當值得信賴。

“我們因為把麥克風放得太靠近排氣管而喪失了幾隻DPA,一些在打鬥場之後需要重新焊接。但除此之外他們表現得完美無缺。”

Sennheiser 416和816shotgun麥克風在Rycote風罩保護下,存活了下來。

Ben的軍事等級器材“史普克號”在一些驚人的使用方法下,在攝氏50度的氣溫烘烤下,只有在冷卻系統失靈時關閉,而這全是因為跳電。

“有一次發電機跳電了。我的的內裝電池讓系統繼續運作,但是卻過熱了。史普克號最脆弱的部分就是我們特別訂製的RF合併系統(合併集線/增波),這導致他們需要進廠維修。”

沙子卡在奧斯摩號邊緣,但感謝得利卡的空調系統,器材們大部份都逃過一劫。

“SD 788錄音機需要空調。有時候我會用酒精衛生紙擦拭機器上方,好讓它冷卻。”



精神狀況

講完了器材狀況,那麼在這樣極端的狀態和壓力下對人會有什麼影響呢?

Ben: “拍攝期對現場的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好過的日子。我在最後也變得非常想家。我是一個歌手兼作曲家,還彈吉他和吹長笛。所以我結集了其他部門的夥伴們,週日晚上一起在當地的Pizza店即興彈奏釋放壓力。很多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會加入我們,讓我們感覺像一個大家庭。

“塞在一台擁擠的箱型車裡的確不是什麼舒服的事,但是已經比攝影組和其他收音組成員好上10倍了--- 他們曝露在風沙、高溫、還有偶爾的低溫下拍攝。但是這是非常巨大的收穫。”

那麼結果呢?

Ben: “我是在五月的雪梨首映會第一次看到整部完整的影片。我認為一些混音抉擇非常勇敢,而且整體的聲音出類拔萃。有時候麥斯和芙莉歐莎會在武裝運輸車裡用幾乎是呢喃的音量對話。或許有人會說那是極度不寫實而且這樣的引擎聲中你根本不可能聽到這些對白。但我會說,你會瞬間感受到整個環境的孤立和毀滅感。你正和他們一起在這台卡車中。這一切聽起來非常棒。“



OSMOTRON

在製作組的對講機斷訊幾次之後,Ben被要求提供他強大的無線系統給製作組溝通用。 “我設立了約半打的軌道給導演,好讓他跟副導PJ和演員們溝通。我們把喇叭藏在武裝運輸車的箱子裡。對導演來說,能跟攝影師John Seal對話是非常重要的;跟焦手也會想要聽到戲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我至少又依照各部門不同的需求再提供了半打不同的監聽混音給他們。在這樣不尋常的拍攝環境下,有了溝通的工具可以讓指令下達更加快速。”


器材車列表

 4 x Sound Device 788T + 4 x CL8

1 x Sound Devices 744T

1 x Sonosax SX10

6 x Lectrosonic Venues (在機櫃中)

2 x Lectrosonic Venue Field

1 x Mackie 1604 mixer
 
1 x Meon and Meon Life UPS

4 x Lectrosonics IFB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3 x video monitors

ProTools 10 System

Picture
奧斯摩號錄音車OSMOTRON
VideoMakier原文網址:
http://videoandfilmmaker.com/wp/index.php/features/miking-the-madness-sound-for-mad-max-fury-road/

想要看更多有關Ben Osmo的訪談和Mad Max收音組的劇照嗎?Sound Device網站也有一篇詳盡的報導。
http://sounddevices.com/in-action/ben-osmo-and-oliver-machi
0 Comments

瘋狂麥斯的收音之道[上]

3/30/2016

0 Comments

 
Picture
Mad Max Fury Road拍攝現場

採訪者:Chris Holder (行文中的我都是指Chris)
原文:http://videoandfilmmaker.com/wp/index.php/features/miking-the-madness-sound-for-mad-max-fury-road/

電影現場收音師Ben Osmo花了六個月在納米比亞錄製卡車、爆炸、超小聲對白、還有對撞的聲音。到底要如何達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你要怎麼幫那個20頓重的氮氣卡車收音?”

好問題。

“我們怎麼在火焰吉他手的電音花車(Doof Wagon)在納米比亞荒原上狂飆時,丟一個音樂軌在現場呢?”

恩...好,這也是一個好問題。

“喔,我們還需要你從那八個擠在生鏽的車廂底,距離你大概3公里的演員身上收到可以用的現場音喔!”

阿恩。我們等等再討論這個好嗎?

十年前,現場收音師Ben Osmo和瘋狂麥斯的導演George Miller開始展開了這些內容令人頭痛的對談。前置作業在澳幣暴跌的時候暫緩;而時間快轉到2013年,科技終於開始追趕上了這部電影的藍圖。但是當Ben和他的錄音團隊打包到非洲西南岸展開長達六個月的痛苦沙漠拍攝時,他們仍然不能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草起計畫A

計畫A是Ben坐在他舒適乾淨的錄音車上,拍攝團隊會來回經過他的位置,仔細的調整Lectrosonic無線系統訊號距離允許範圍內,上頭的DPA麥克風收到的聲音。

Ben: “在原本的計畫中,車隊最遠會開離我們500公尺到一公里的距離。換句話說整個車隊可能會移動1, 2, 頂多3公里,然後停止。我們第一次測試無線訊號時,可以接收最大約4公里的範圍...但是他們沒有停下。製作團隊前方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所以他們就繼續拍繼續開,最後他們已經離了七公里遠!“

碰。所有的計畫都不管用了。這台帥氣但靜止的OB錄音車不能照舊工作了,Ben需要更接近整個拍攝團隊。他需要的是一台追蹤收音車---如果真的有這種東西的話。

最後,他得到一台硬梆梆的三菱得利卡廂型車。“我的助理們叫他奧斯摩號。”

在這台車裡,Ben陳列了他的Sound Device 788錄音機,他寶貝的瑞士Sonosax混音台,還有他的Lectrosonic無線麥克風接收器等等。

Ben: “幸運的是,788的錄音媒介是CF卡和SSD。普通的硬碟可沒有辦法在這麼顛簸的狀況下使用。我還有一台CL8混音界面配合788一起使用。但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當得利卡開始開動時,整台車顛簸到我根本沒有辦法碰任何東西。如果我開始調整CL8上面的旋鈕,我可能會一下就手滑把音量調到11。我根本就沒有辦法仔細的調教任何東西,我只能在開始之前調整好所有的音量然後維持不動,祈禱一切都好。”

我腦中想到Ben帶著他的耳機,坐在搖晃劇烈的車上前進,希望他車上的東西不要散落。真是可以想像的好萊塢光環!更糟的是,他還要負責提供電音花車上播放的音樂,讓火焰吉他手和他的鼓團們可以在行軍時根據同一首歌表演。

Ben: “再次,在我們第一次嘗試時,我讓Pro Tools連接到MBox好提供火焰吉他手的音樂。毫不意外,硬碟跳針 - 就算我把筆電下面墊了一個墊子放在我腿上也一樣。我想說不如把聲音從耳機孔送出來,看會不會好一點,但是並沒有。我把音樂存在iTunes裡但還是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最後,我用iPod送出音樂,然後在頭上不停揮舞好保證訊號穩定。”


在武裝運輸車(The War Rig)的車廂收音

為了避免把Ben Osmo描述成沙漠中某種攜帶式收音師般的搞笑形象,我想我應該讓Ben來解釋他和他的團隊們如何解決這種違反原則的技術困難:收錄一台距離遠,噪音大,又在快速移動卡車車廂裡八個演員從生鏽的鐵箱裡傳遞出來的微弱無線訊號。

Ben: “車裡的八個主要演員別上了Lectrosnic SMV和SMQV,搭配DPA 4063麥克風。車廂裡藏了一條連接同軸電纜(coax cable)的天線。在車廂裡還藏著一個rig箱,裡面裝了兩組Lectrosonic Venues接收器,這樣就有12個輸出到12個UM400發射器,再連到車廂內的天線發送訊號。RF訊號同時分配到RF工程師Glen English設計的集線器/放大器。

那條天線接著連到武裝運輸車頂。我們在車頂,高於所有金屬的上方藏了一個發射天線,好讓我們有360度的範圍。這些裝置全部都和一個Meon UPS電供放在一個堅固的rig箱裡。這些箱子背後有一個散熱系統,因為車廂裡面的溫度達超過了攝氏50度還充滿了灰塵。我們叫那個rig箱 "史普尼克衛星”。在每個武裝運輸車裡面都有一個一萬瓦的發電機提供給特效、燈光和聲音部門,所以我才有辦法接通史普尼克。我要特別感謝Lateral Linking的Greg Robert幫助我們解出這個難題。”

​

接著錄卡車

收錄對白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導演George Miller需要聽到演員的表演而剪接師需要對白好進行快速剪接。但是每個人都明白現場收的聲音是不會用進片子裡的。引擎聲實在是大到讓人耳聾。

但是車子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像是這部電影額外的主角一樣,這些車子不同的末日咆哮都給了他們各自不同的特色...而沒有比現場更好的時間來收錄這些絕無僅有的音效。

Ben Osmo: “我們團隊的RF工程師Sam Sergi想到一個絕妙的點子---用磁鐵來放置麥克風。我已經用Blu-tack黏土來別麥克風很久了---那是一個極佳的緩衝裝置 ---但是Sam從某個舊硬碟裡面拿出磁鐵,黏上貼著麥克風的黏土,讓我們能夠快速的調整麥克風在車上的位置。他們真是最佳拍檔。

“我們會把麥克風放在靠近排氣管的引擎區。在一個巨大吵雜的卡車上你可把麥克風放在排檔和引擎中間,這樣你就可以聽到每次檔位的變化。在一些更大的卡車上我們會用DPA 4062,這隻麥克風有極低的敏感度,可以承受大於130dB的聲音。

”我的助理Oliver Machin, 他是一個很好的紀錄片收音師,也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單獨收錄這些車子的聲音。 “Oliver把這些聲音收得很好。他和特技司機一起綁在那些車裡,用一組stereo麥克風在車廂內收音,一個指著引擎,一個指著排氣管和排檔...然後他的八軌錄音機上使用24bit/96k的規格來收錄車子啟動,起步,怠速等等聲音。”

Ben和Oliver算了他們大概有九成在現場收錄的車聲都用進了影片裡。Ben表示這些聲音不是那麼直接的使用在混音裡。聲音設計David White和混音師Wayne Pashley等人表示他們會把這些聲音疊在一起,改變他們的音調和音色來達到最好的效果。


錄製爆炸聲

瘋狂麥斯:憤怒道裡面充滿了爆炸。車子噴射對撞然後自爆,整個峽谷被炸裂。當你看到一台汽車炸上幾百呎的空中時,你也不會去質疑他的真偽,他看起來像真的,聽起來也像。

Ben Osmo: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麥克風在錄爆炸時是否保留了足夠的空間(headroom)。基本上他們都只有一次的機會。我會用一隻AKG D112,這是一隻拿來錄大鼓的動圈式麥克風,來處理這種電容式麥克風無法容忍的爆炸聲。話是這麼說,電容式也相當有用,如果你擺得夠遠的話。有些爆炸的頻率之低讓你離中心點越遠,錄的聲音越好。

”我有一個很棒的Sonosax混音台。他是瑞士製,有著好聽的前極(preamp)和敏感的限制器(limiter)。如果可以的話,我會試著把重要的聲音都通過這台混音台處理。

"當我們回到雪梨去拍攝西方堡壘場景時,我們也拍了另一個角度的武裝運輸車最終的撞擊。我很想拿出我的老Nagra 4.2 錄音帶機來看看錄音帶在15ips爆炸下的壓縮聲會如何。我必須要說,聲音後期的夥伴們花了非常多的功夫在爆炸聲上。“

Picture
Ben Osmo和他的Osmotron
待續,下集會收錄更多有關拍攝現場的狀況,以及Ben的器材列表。
0 Comments

紐約傳奇錄音室The Magic Shop即將關閉

2/26/2016

0 Comments

 
Picture

圖片來源: The Magic Shop Recording Studio

今天,錄音界最大的頭條就是位在紐約SoHo區Crosby路的老牌錄音室The Magic Shop即將在下個月結束長達28年的服務。

這裏曾經是Lou Reed, Norah Jones, 以及David Bowie (他才在這裡錄了他生前最後兩張專輯)指定的錄音室,見證了無數搖滾傳奇的誕生,如今也只是逐漸消逝的音樂產業以及紐約炙手可熱的房地產買賣下的一個犧牲品。

The Magic Shop的老闆Steve Rosenthal告訴大家,3/16就是這間錄音室最後一天開燈的日子。事實上,在過去這一年多,這間錄音室已經和房東產生了爭紛,而Dave Grohl(Foo Fighter)和Lee Johnson雖然打算幫Steve Rosenthal買下這個位置,他們的出價卻被Crosby 49號大樓的董事會們駁回,這間傳奇錄音室終於在必須在下個月熄燈。

“我知道紐約市總是在改變,就像每一個充滿生機的城市一樣。”Steve在The Magic Shop的歇業公告裡寫道,“或許我所相信的東西已經不再值錢,但這是屬於我們共同的回憶和生活。”

他特別感謝The Magic Shop所有的員工,充滿才氣的樂手們,製作人,以及錄音師們,是他們造就了The Magic Shop的地位。他說,雖然這座城市變成一個充滿“企業大樓和公寓”的小島,他們還是期望看到藝術和金錢能在進步和保留中取得更好的平衡。他們希望或許有天能看到現在的崩解過程倒帶,回到過往。

Steve說他會繼續他在聲音修復和歸檔的生意,這些年他已經處理過了the Rolling Stones, Elvis Presley, Woody Guthrie, 以及爵士鋼琴家Errol Garner。其中Garner的作品讓他也位於葛萊美提名之列。


老牌錄音室的消失或許再度印證了音樂產業的前景,或許當年音樂產業的榮景會在完全數位網路化之後不復存在,又或許會在物極必反的狀況下,造就更多新的傳奇。

- 子翔整理翻譯 2/23/2016

紐約時報報導

0 Comments

​七件剪接師給聲音後期前應該知道的事

2/22/2016

0 Comments

 

7 Things A Pro Tools Editor Would Ask A Video Editor

讓我們來談談聲音後期和剪接室在交換檔案上面的細節吧!我相信不管是聲音後期還是剪接師都會有自己習慣的作業方式,但是以下這些小細節可以讓雙方的工作事半功倍。

這裡,Pro Tools Expert的Mike整理出了七條他在影像檔案交換前會特別確認的事,或許下次在談案子的時候,剪接師就不會完全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啦!


10.18.2015
by Mike Thornton @Pro Tools Expert
http://www.pro-tools-expert.com/home-page/2012/5/11/7-things-a-pro-tools-editor-would-ask-a-video-editorhtml


在這裡,我整理了一些我經常要求(以及期望)剪接師在準備AAF或OMF檔案時要做的事,好讓我們能夠順利工作。

1. 請在影像檔上加入Timecode(BITC, Burnt-in timecode)。是的這很花時間,但是這樣我們才能有效的檢查影像和聲音之間是否有任何同步上的問題。在後續的溝通或更改剪接時,也能有一個準確的依據。

2. 如果你使用的是立體聲(Stereo),請確保左聲道在單數軌,右聲道在雙數軌。

3. 請不要把單聲道和雙聲道的檔案放在同一對軌道中。因為這樣在Pro Tools中我們完全無法直接移動整個軌道,這會讓我們在剪接時非常痛苦。(檔案整理永遠不嫌少)

4. 請讓軌道保持一致。如果你有好幾個訪談,讓每個受訪者有一個獨立的軌道。音樂也是分開放,如果需要多一軌,就再開一軌,千萬不要和訪談混在一起。這樣你節省下來的時間會相當可觀,幫助你的客戶省下一大筆錢吧!

5. 請把插入的畫面聲音也保留在另外的軌上。如果我們看到畫面有動作卻聽不到聲音,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折磨。

6. 請預留音軌頭尾。預設值是2秒,我們希望至少能有6秒。

7. 請使用Embedded AAF或OMF,這會減少漏掉檔案的狀況發生。如果不能給出embedded的檔案的話,請確保聲音後期能夠取得每一個原始聲音檔。

我理解或許這並不是你所習慣的工作模式,但是相信我,花點小錢請你的助理做這些工作,會比到時候讓我們來做便宜的許多,不是嗎?

- Mike Thornton 

0 Comments

​聲音產業不會消失,只是正在改變。

2/17/2016

1 Comment

 

一月底,AVID傳出一波裁員消息,在國外引起討論。有人說這是繼唱片市場垮台之後的一個警訊,有人說這是一件好事。而台灣的消息則是AVID在內科設立分部徵才...如果整件事只是資本主義成本控管之下的一個寫照,那身為在台灣的聲音工作者,或許也可以有所借鏡。(雖然很難去說我們有一個健康成長的”聲音產業“)

翻譯自Pro Tools Experts 2.02.2016的文章
http://www.pro-tools-expert.com/home-page/2016/1/31/the-music-production-industry-is-not-dying-just-changing


正文如下:

最近一波AVID裁員的消息可能是現在當紅的話題,而最多人在思考的就是聲音產業(Pro Audio Industry)是否正在逐漸消失。

一篇在Billboard Website的文章指出,根據NAMM (美國國家音樂產品組織)的紀錄,錄音器材的銷售量有明顯的上升。文章裡面寫道:

“去年在美國,錄音器材的銷售量驚人的提升了213%,銷售額從3100萬美金進展到9700萬美金,讓NAMM成了2014-2015市場上的大贏家。報導同時指出,在錄音介面和筆記型電腦方面的價錢已經降低許多,讓更多音樂家能夠把節省下來的預算花在以前只有在錄音室才有的高階麥克風上。”

與此同時,許多公司正在招聘人才,事實上,就是上一波AVID裁員掉的那種人才...所以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Pro Tools Experts的編輯Mike常用“小屋化"來形容聲音產業,意思就是大型的聲音工廠已經慢慢被家庭式的個人作業者所取代。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供應鏈上- 過去的20年內我們看到了成千上百的小型公司提供的軟體以及硬體設備。諷刺的是,這些小型公司的誕生恰好是文初提到的大裁員之下的產物。

網路也讓小公司能夠和大公司一較高下。事實上,少了複雜階級以及管理制度的小公司比大公司還來得更加有利;而大公司在後工業經濟時期已經越來越難生存。

那些大公司炒掉的員工所建立的新公司往往會成維其原公司的強力競爭對手。小型公司往往更加靈活,能夠更快速的反應顧客的需求。他們的成員更加精簡,所以當你對產品提出疑問時,有可能和你對話的人就是設計者或其家人。

網路改變了一切。

你現在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一間註冊在某個鄉下的一人公司,瀏覽他的產品,再用線上付費方式輕鬆購買。多元化的配送方式也給了更多選擇,更不用說有些軟體只需要下載即可。這代表了,以往由一個大公司提供的商品變成了其他數百間小公司所提供。

James Harkin在他的有關公司需要特長化的著作中解釋了為什麼例如GAP,通用,還有一些已經不存在的例如Woolworths等大型公司在現代經濟市場中舉步維艱。

“在一些主流高階商品持續掙扎的同時,這裡有一條新的商業法則:忘記所謂的大眾取向,專注在攻下特殊的市場。”

他提到的這條守則恰好印證了音樂和聲音後期產業的發展。

還有一派的說法是,創意工作者傾向跟小公司購買產品:工藝家、藝術家、以及設計師。他們喜歡用錢支持例如Colin McDowell, Fabrice Gabriel, Clif Maag, 或是Michael Carnes等人。他們感覺就像是我們的一份子,一個樂手,或是個錄音宅;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們能夠理解我們,他們也想要我們做出好的聲音,也在乎我們是否喜歡他們的產品(那就像他們的小孩一樣)。他們在展覽上穿著T恤,跟我們握手聊天。這讓我們感覺像是在同一條船上,也會讓我們相處起來輕鬆自在。大公司的品牌可就不太會跟我們產生這種程度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難去跟他們產生連結,也更容易批判他們。大公司的員工不是不好,只是他們想要給客戶如同小公司般的服務和親切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千萬不要誤會,現在依然有許多大公司正在生產以及提供我們所需要的產品,只是現在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另一家大公司,而是幾百家性質相似的小公司。

對於經營略有小成的小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在他們擴張之後,是否能夠維持初衷?對於一個員工有上百人的公司來說,要維繫當初起家時所提供的親切感以及服務是需要創業家把當初這些精神灌輸在他每個員工的血液裡,這樣整個團隊才能夠拉攏住當初的客戶。

聽到AVID裁員這樣的消息不可避免的會讓我們開始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整體而言我對於聲音工業的未來是保持樂觀的。我們身處在一個充滿選擇、充滿選擇、多元、更好服務及合作對象的時代。我喜歡我的麥克風是一間英國小公司生產研發,前極則來自一個猶他州的小家庭公司。又或是一個在德國製設計的plug-in,一對在芬蘭製造的喇叭...生產線上同質性的產品正在消失,我也確定創意是來自於擁抱多元化,而我們從來沒有這麼多的選擇過。


-Russ Hughes, Pro Tools Experts


1 Comment

歡迎來到Aux Punch Music的聲音網誌

2/1/2016

0 Comments

 
大家好,我是子翔,也是Aux Punch Music的創辦人之一。

在美國唸電影系的時候,一邊被各種Sound Design和Recording有關的論文折磨,一邊驚訝於國外有關於聲音的研究居然是如此多元完整。我在學習的同時,也曾經想找中文方面的資訊來看,卻發現中文的資訊非常的少,而且大多數都還是錄音和音樂製作有關,至於和影像聲音音效有關的,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雖然說會英文幾乎已經是我們這行必備或是自然生成的一種技能,我還是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力量讓這些國外的成果可以被更多人知道,畢竟,聲音雖然是一門充滿奧妙的學問,也不見得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抱著這種理想的我先是創建了一個叫做怪人怪事錄音誌的網誌,當時為求簡單易懂,裡面的文字現在看起來未免有點流於小打小鬧。當然文章我不會丟掉,會慢慢改寫然後在這邊發表。現在公司官方的網誌內容包括了錄音室、現場收音、以及聲音設計,但是主要會分成兩大類:英文翻譯以及中文教材。

英文翻譯自然就是這幾年我所搜集的論文、訪談、以及網路文章等等,例如Pro Tools Expert的器材測試,Recording Revolution的宅錄教學,電影大師的訪談翻譯等等。

中文教學的部分屬於我個人彙整本身的知識以及研究文章所編排的課程,也可以把他當作是講義來看。不求能夠點石成金,但求不要誤人子弟。最近幾年認識許多對於聲音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學生,或是被一些解釋不清的觀念誤導的朋友們,讓我深覺整理出這些教材的必要性。不敢說我一定無所不知,但至少提供一個開端讓大家來反覆討論。

總而言之,希望這裡成為一個讓大家互相交流成長的平台,一起普及台灣聲音有關的知識!






0 Comments
Forward>>

    Audio Blog

    不論是教學或是技巧,觀念或是應用,匯集各種有關聲音的英文翻譯以及中文書寫,希望讓更多知識交流普及。

    Archives

    January 2019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November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Categories

    All
    Pro Tools A Z
    Pro Tools A-Z
    Pro Tools Experts
    Thursday Thoughts On Sound
    分析
    報導
    大師訪談
    大師訪談
    聲音理論
    英文翻譯
    週間的電影研究
    隨筆雜談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HOME
  • About
  • Service
  • Contact
  • Quote Request
  • Audio Blog